0:00
/
0:00
Preview

#086 鸡娃与小镇做题家:殊途同归,如何突围?

鸡娃与小镇做题家的共同归宿;城市中产陷阱:财富、孩子和未来都悬在半空;人生程序运行在国家控制的操作系统上;突围破局的术与道...

中国是个等级社会。国民分三六九等,财富按高低贵贱,远近亲疏分配。金字塔顶端的富裕阶层,不到人口的0.1%,金字塔的巨大底盘占人口95%以上,剩下的不到5%,是这些年人们经常说的“城市中产”。

这可能跟很多中国人的印象不一样:不是说中国居民一个月的存款就增加好几万亿元么?的确,根据中国政府公布的数据,今年第一季度,中国居民存款新增9.9万亿元,平均每个月增加3.3万亿元。问题是,每个月增加的这3.3万亿元跟95%以上的中国人没有关系,或者只有微不足道的关系。

这么说的根据是什么呢?是中国央行的数据。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,99.63%的居民存款余额不足50万元,也就是说,存款余额达到50万元的居民只占0.37%,而存款超过100万元的居民在全国范围内只有0.1%。

在各家银行中,招商银行吸纳了大量城镇居民、城市中产和富裕阶层的储户。它的存款数据更说明城镇居民储户的现状。招商银行把客户分为三级,最低一级是普通客户,占97.75%,人均存款余额只有1.25万元;中间一级是“金葵花客户”,占2.18%,人均存款余额150万元左右;最高一级是“私人银行客户”,占0.07%,人均存款余额在2000万元以上。

从中国央行的全国数据和招商银行以城镇居民为主的数据看,尽管居民存款总额增长惊人,但它跟95%的中国人没有多少关系。而这95%的中国人构成了中国社会金字塔巨大无比的底盘。在这个巨无霸底盘和不到人口0.1%的金字塔顶端之间,是净资产百万元以上的“城市中产”。一位在《金融时报》工作的朋友徐瑾,把这个看似财务状况不错,实际上相当脆弱的“城市中产”称为“软阶层”。她有本书,写“城市中产”的状况,书名就叫《软阶层》。

几年前,在中国经济还蒸蒸日上,房价还永远涨的时候,徐瑾就看到了“城市中产”脆弱的财务状况和暗淡的前景:他们的资产跟房产和工资收入高度绑定,很多人背负着巨额房贷。一旦房价下跌或个人收入下降,甚至收入中断,他们百万元级的净资产,便可能迅速缩水,甚至变为负债。

因为中国社会金字塔顶端加剧固化,阶层向上流动几乎停滞,他们向上跃升到千万元级净资产的真正富裕阶层,通道变得异常狭窄,但跌回金字塔底盘的风险却近在咫尺。问题是,他们已经脱离了底层社会,无法再回到过去的生存状态。

这种脆弱的“悬置”状态导致了普遍的焦虑和无力感。这不仅影响到他们自己的心态、情绪、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,而且也影响到他们教育子女的方式。在焦虑和无力感的驱动下,“软阶层”内部爆发了一场子女教育的“军备竞赛”:为了让下一代能突破现有阶层,至少是维持现有阶层的财富和地位,他们在子女教育上投入巨额资金和大量精力,从择校、辅导班到兴趣特长,步步为营,层层内卷,提前把他们的孩子推进中国社会恶性竞争的角斗场。

This post is for paid subscriber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