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要怕
今天下雨,不能划艇,也不能骑车,继续讲故事吧。一个输在人生起跑线上的人,却改变了历史。现实中,那些输在起跑线上的女孩子,如何改变命运。一位北大女同学的经历:她出生在北方农村,第一次骑自行车是去乡里上初中,第一次坐汽车是去县里上高中,第一次坐火车是去上北大,第一次坐飞机是来美国念研究生......
年底前去了趟日本,见到了几位朋友,走了两段熊野古道。在东京的时候,做了几场演讲,拉拉杂杂,随想随说。都是些国家小事,生活大事。不是说“国家大事”“生活小事”么?为什么反过来说呢?
年轻的时候,我喜欢哲学,在哲学系念书。有位德国哲学家,叫Martin Heideger
海德格尔,他有句话说,语言是存在的家。我们生存在语言当中。人们说话的习惯,一些习惯用语,从小塑造了我们的三观。
中文习惯讲“国家大事”,其实,对于芸芸众生来讲,我们自己的人生才是大事。跟自己的人生相比,国家那些乌七八糟的事大都是些小事。越是乌七八糟,越是小到微不足道
但他们发明了一堆高大上的说法,装神弄鬼,让你感觉只要跟国家沾边的都是“大事”。
所以,当听到“国家大事”四个字的时候,头脑中一定要有根弦。在一个什么都是他们说了算的地方,大小了,是非了,可能都是颠倒的。他们那些用高大上名词包装起来的国家破事,对你都是小事。你的人生才是大事,你每天的生活才是大事。当你有了觉醒,扬起下巴,轻蔑所谓国家大事的时候。那些装神弄鬼的家伙就对你装不成了,皇帝新装穿不成了,皇帝就要裸奔。
昨天去朋友家圣诞聚会。他是路易斯安那人,出身贫寒,父母信天主教。他是家里第一个念大学的人,毕业后在得克萨斯工作。我们都喜欢户外,像徒步、自行车。几年前,我们去犹他州的山里徒步,说起小时候的故事。其实,美国和中国穷苦人家的孩子,虽然贫穷的程度不同,但经历的日常都有不少相似的地方,说起来共同话题也多。
在有基督教传统的地方,从国王到乞丐都过圣诞节。但流传至今,最能打动人心的都是穷苦人的圣诞故事。从《福音书》中记载的最早的圣诞故事开始就是这样,不管信不信基督教,耶稣诞生的故事都给我们的人生很大启发。耶稣的父母都没有钱,他降生的时候,父母连住的地方都没有。他母亲玛丽亚用布包一下,把他放到马槽里,马槽成了他的摇篮。
人生起点可能不会比这更低了。这个早最的圣诞故事中传达出一个很强的信息,就是要有信心,要看到希望。在《新约》的四个福音书中,《路加福音》是讲述圣诞故事最完整的
其中,反复说的一句话是“不要害怕”(don’t be afraid,詹姆斯王钦定本《圣经》译成“fear not”),就是不要怕,不要害怕。
它这个最早的圣诞故事好象就是反复告诉那些无助的人,忧虑的人,“不要害怕”。耶稣的母亲是个出身穷苦的女孩子,在她恐惧担忧。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,不知所措的时候,…